• 美國 American
  • 美國的各大城市們

美國十大城市命名由來(七)芝加哥


既然說起用原住民語命名的美國城市,那我們這一集就來聊聊芝加哥吧!芝加哥的字源來自當地阿爾岡昆語族(Algonquian)中邁阿密-伊利諾語的shikaakwa。shikaakwa是一種蔥屬植物,生物學的學名為Allium tricoccum,品種上接近歐洲的熊蔥(又叫野韭蔥或熊蒜),算是熊蔥的北美親戚。

從360 Chicago俯瞰芝加哥市景
說起芝加哥,就想到高樓大廈,在芝加哥繁如星點的暱稱裡,「摩天大樓之都」大概是最具象的一個。不過其歷史背景卻是場悲劇性的災難,1871年,一場奪去3百多條人命的大火將整座芝加哥城付之一炬,急待重建的城市於是像張白紙,任由帶有創新理念的建築師們在上面進行各種實驗。

But,糾斗媽得,這個shikaakwa和Chicago聽起來不太一樣耶!這是因為第一個用文字記錄的,是法國探險家拉薩勒(Rene-Robert Cavelier, Sieur de La Salle),他在1679年左右來到這一帶,見到遍地長滿野蔥,問了原住民後,就用滿滿的法國口音寫下了「Checagou」。大約十年後,他的部屬喬特爾(Henri Joutel)也在日記中提到這件事,不過他的拼法是「Chicagou」。就像大灣、大員最後變成台灣一樣,Checagou也慢慢變成了Chicago,並且塵埃落定下來。

芝加哥運河上的觀光遊船
搭乘芝加哥河上的遊船,是觀賞芝加哥建築群最經典的路線,正是這些前輩級的大廈,為後來的現代城市樹立起範本,也難怪世界各地的建築界人士,都要把芝加哥當作一生必去的朝聖地。(圖/Chicago's First Lady提供)

拉薩勒並不是第一個來到此地的法國人,由於這個地方佔據密西西比河流域與五大湖之間的水道樞紐,早在1671年時,毛皮獵人佩羅特(Nicolas Perrot)就曾到此探勘;2年後,喬利葉(Louis Jolliet)與馬凱特(Jacques Marquette)帶著大批探險隊沿著密西西比河經過這裡。而拉薩勒更是在附近建立堡壘,收容大批逃亡而來的邁阿密族人(Miami),因為當時邁阿密族正與東方的易洛魁聯盟(Iroquois)交戰。就像邁阿密等阿爾岡昆人有法國撐腰一樣,易洛魁人也有英國支持,因此原住民戰爭的背後,其實就是列強勢力爭霸的影子。

從寫第水族館看芝加哥天際線
芝加哥的城市天際線,一點也不輸給紐約曼哈頓。一百多年前,公共建築與古典美學仍緊密結合,人們無法想像傳統以外的建築法則,因此當「機能主義」剛開始在歐洲萌芽時,不但沒有引起共鳴,反而還飽受撻伐。而相對來說,新大陸的人們在觀念上較少傳統束縛,加上迅速擴張的城市需求,因此便成了現代建築最好發揮的場域。

雖然各部族1701年時在蒙特婁簽訂了和平協議,但接下來的數十年間,衝突反而愈演愈烈,主要原因還是英法兩國在歐洲的舊仇新恨,加上殖民地的貿易糾葛,連帶攪亂了與之結盟的原住民部落版圖。其中以奧吉布瓦族(Ojibwe)與梅斯克瓦基族(Meskwaki)帶給新法蘭西的麻煩較大,後者為了抵抗法國人的侵略,更是與新法蘭西打了兩次福克斯戰爭(Fox War)。

從360 Chicago俯瞰密西根湖畔
芝加哥就位於遼闊如海的密西根湖畔,從湖上吹來的風又強又涼爽,也讓芝加哥得到了「風城」(Windy City)這個暱稱。

為什麼叫做福克斯(Fox)呢?是因為在1701年簽署蒙特婁和約時,梅斯克瓦基族畫了一隻可愛的狐狸,結果這個部族就被法國人稱為les Renards,翻譯成英文就是Foxes了。雖然戰爭的結果,梅斯克瓦基幾乎滅族,但也迫使法國人在1720年代放棄了芝加哥水路通道。而隨著1763年英法七年戰爭結束,戰敗的法國也在《巴黎和約》中,將新法蘭西在五大湖區的土地拱手讓給了英國人,這當中還包括今日依然在說法語的魁北克。

芝加哥市中心的箭牌大廈與論壇報大廈
芝加哥市中心建於1924年的箭牌大廈(The Wrigley Building,左)與完工於1925年的論壇報大廈(Tribune Tower,右),算是芝加哥現代建築群的老前輩。

說了這麼久,芝加哥的城市雛型連根毛都還沒看見,直到1780年代,有個叫做讓巴蒂斯特(Jean Baptiste Point du Sable)的自由黑人在芝加哥河口建了一座農場,成為第一位在今日芝加哥城市範圍內定居的非原住民,雖然他本人可能無感,但後人卻將他視為芝加哥的創建者,今日城內許多公共設施,都冠上了他的名字。

芝加哥威利斯大廈外觀與觀景台上的The Ledge
十多年前參觀威利斯大廈(Willis Tower,當時還叫做Sears Tower)時,它世界第一高樓的地位剛被台北101搶走,還記得影片介紹裡很阿Q的說:「可是加上天線,我們還是比台北101高」。位於103樓的Sky Deck近年加建了4個突出的強化玻璃「包廂」The Ledge,顯然就是想與懼高症者結下梁子。(圖/Sky Deck提供)

1795年,俄亥俄戰爭(Ohio War)結束,新興的美國佔領了廣大的西北領地,並在芝加哥河口建了迪爾伯恩要塞(Fort Dearborn)。1829年,伊利諾州議會派出測量員湯普森(James Thompson)規劃運河,並於1833年8月12日在運河東端設立芝加哥鎮,4年後再升級為市。當芝加哥建鎮之時,人口不過350,然而芝加哥只用了不到1百年時間,就發展成人口破百萬的大都會,現在更是全美第三大城,如果城市也有頒發最佳進步獎,芝加哥應該當之無愧。

芝加哥的Marina City與Aqua
芝加哥其中2棟最有特色的高樓:左圖的Marina City建於1967年,讓我想到被啃光的玉米;右圖的Aqua建於2009年,讓我想到地理課本上的等高線模型。不過這些建築的外觀可不是在搞怪,這可是機能主義的最佳實踐啊!

說來有趣,美國許多州都是以原住民語命名,但城市卻是少之又少,除了芝加哥和上一回介紹的西雅圖外,規模較大的就只有密爾瓦基(阿爾岡昆語millioke,美好的土地)、邁阿密(來自邁阿密族Mayaimi)、奧克拉荷馬(喬克托語的人okla+紅色humma)。而明尼亞波里斯則是個混血名字,由達科他語的「水」minne,加上希臘語的「城市」polis組合而成。之所以會這樣,大概是因為由拓荒者胼手胝足建立起來的城市,用自己的語言來命名,還是比較有成就感和親切感吧!

芝加哥千禧公園內的雲門
千禧公園(Millennium Park)中的公共藝術──由藝術家Anish Kapoor所創作的Cloud Gate,是芝加哥最具代表性的地標之一。在高樓大廈圍繞下的不鏽鋼巨豆,彷彿當春暖花開,就會萌芽出另一棟摩天高樓來。

看到這裡,相信各位看倌都有發現,我都有很仔細地避開「印第安人」的用語,而以「原住民」來稱呼。這當然是出於「政治正確」的緣故。在這個時代,政治不正確是件很要命的事,哪怕大咖如JK羅琳,被指為政治不正確一樣要倒大楣。

芝加哥的66號公路路標
芝加哥也是美國「公路之母」,傳奇的Route 66的起點。

再說,「印第安人」(Indian)這個字,本身就是個有點白爛的誤會,因為1492年來到新大陸的哥倫布,一心以為自己成功繞行地球一圈,抵達傳說中的印度,所以當他遇見原住民時,自然就把他們當成印度人了。因此之故,哥倫布痛失了為大陸掛名的資格,因為在認知的定義上,他並不算「發現」了新大陸,於是大陸的名字便落入了他的後生晚輩亞美利哥韋斯普奇(Amerigo Vespucci)之手。這便是為什麼不是「哥洲」而是「美洲」,不是「哥國」而是「美國」的緣故,雖然後來的確出現一個叫哥倫比亞的國家,但格局和美利堅合眾國實在差太多了。

芝加哥美術館內的大碗島的週日午後
芝加哥美術館(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)是美國重量級的美術館之一,收藏許多經常出現在藝術教科書上的名作。像是這幅喬治秀拉(Georges Seurat)的《大碗島的週日午後》,1886年時曾以點描畫法震驚世人,就是這裡的鎮館之寶。
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關於Klay

本名蔣育荏,MOOK資深採訪編輯,主跑美加、歐洲路線。由於MOOK主管對疊字稱呼有種奇妙偏好,因而在公司裡又常被稱為蔣蔣。或許是雙子座的緣故,喜歡出門遊玩,也喜歡宅在家裡;喜歡寫作,但也喜歡拖稿;喜歡講幹話,但其實很正經。目前為特約作者編輯、兼職導遊領隊。

 

美國十大城市命名由來(六)西雅圖

美國十大城市命名由來(八)紐奧良
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