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面介紹的幾座美國城市,都是用英文、西班牙文、甚至希臘文來命名,總該提到北美原住民了吧!美國西北第一大城西雅圖的名字,就是來自19世紀史瓜密許族(Suquamish)與杜瓦密許族(Duwamish)的西雅圖酋長(Chief Seattle),雖然這個Seattle其實也是英語化之後的結果,以當地原住民的語言,發音會比較接近Si'ahl或Sealth。
這位西雅圖酋長何許人也?我想應該滿多人都有讀過一篇叫《西雅圖酋長宣言》的文本,在此茲節錄一小段:「你怎麼能夠買賣穹蒼與土地的溫馨?多奇怪的想法啊!假如我們並不擁有空氣的清新與流水的光耀,你怎能買下它們呢?對我的人民而言,大地的每一部份都是聖潔的。每一枝燦爛的松針、每一處沙濱、每一片密林中的薄靄、每一隻跳躍及嗡嗡作響的蟲兒,在我人民的記憶與經驗中都是神聖的。樹中流動著的汁液,載負著紅人們的記憶。當白人的鬼魂在繁星之中遊蕩時,他們早已遺忘他們出生的家園。但我們的靈魂從不曾忘懷這片美麗的大地,因為她是紅人的母親。我們是大地的一部份,而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份。芳香撲鼻的花朵是我們的姊妹,鹿兒、馬群和雄鷹都是我們的兄弟。巖峻的山峰、芳馨草原上的露水、小馬暖暖的體溫、以及我們人類,都是一家人。」
咦?不是說好只節錄一小段嗎?哎呀,這種複製貼上就能賺稿費的便宜事,何樂而不為呢?
不過,關於《西雅圖酋長宣言》的版本流傳極多,畢竟當時沒有錄音機或錄影機,而且酋長說的是盧紹錫德語(Lushootseed),就算有在場人士想作記錄,也會先遇到翻譯這種麻煩事。所以最後只憑著部分聽眾的記憶口耳相傳,加上一點(也許是許多)想像力和創作力,演變成現今流傳的各種版本。而目前最通俗的文青式版本,據說是一百多年後一位環保主義劇作家的傑作。
另外還有一種都市傳聞,認為這份宣言出自西雅圖酋長寫給皮爾斯總統(Franklin Pierce)的一封信,不過美國國家檔案局打臉了這個說法,加上種種的不合邏輯,只能證明一件事:內容農場比網路本身還要早出現。
那麼酋長的名字是怎麼掛名到城市上的呢?這就要從西雅圖建城之初說起了。普遍認定西雅圖的建城開端,是在丹尼幫(Denny Party)抵達阿凱角(Alki Point)的1851年11月13日,他們在翌年把拓荒重心轉移到今天的市中心一帶,並發展出後來的城市規模。由於丹尼幫的後代很多依然是喊水結凍的地方勢力,以致於人們都忘了其實還有另一號人物,那就是暱稱「醫生」的大衛梅納德(David Swinson "Doc" Maynard),而他的重要性直到1960年代才被歷史學者重新標記出來。
大衛梅納德除了真的是位醫生,同時也是個律師,但讓他在歷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,卻是他優秀的經商才能。他與丹尼幫幾乎同一時期來到西雅圖,以今日的拓荒者廣場(Pioneer Square)為開發據點,並規劃了西雅圖早期的街道布局。他無論是性格還是政治傾向,都與道貌岸然的丹尼幫格格不入,他飲酒、他投資妓院,但最讓當時拓荒先鋒側目的,是他居然和野獸一般的原住民交朋友!
梅納德認為要開發一個新地方,最好的辦法就是得到已經在當地住了幾千年的民族幫助,而他和西雅圖酋長的友誼就是在這個時候建立,雖然主要是出於利益上的目的,但對雙方而言,這段關係是平等而互惠的。
因為普捷灣(Puget Sound)一帶林木茂密,因此西雅圖在拓荒初期的角色,是供應舊金山市場的木材集散地,然而拓荒者們不斷入山伐木,勢必會與原住民爆發衝突。1853年,華盛頓領地(即華盛頓州的前身)成立,首任首長史蒂文斯(Isaac Stevens)藉由與原住民首領簽訂一連串條約,承諾給予他們種種好處,以便逐步取得原住民的土地,並把部落遷移到劃定的保留區內。不過這是白人利用資訊不對等為自己創造的優勢,因為原住民族根本沒有歐洲人的所有權觀念。這時,西雅圖酋長與梅納德的同盟關係幫了拓荒者們一個大忙,他與其他幾位有力部族的酋長在《艾略特點條約》(Treaty of Point Elliott)上簽了字,率眾退到了保留區內,據說《西雅圖酋長宣言》就是在這個會議上發表的。
而梅納德則建議以酋長的名字,將艾略特灣(Elliott Bay)旁的新城鎮取名為西雅圖。然而在原住民的文化中,這並不是什麼好事,因為他們認為名字若在身死之後供他人所用,將會為來世帶來困擾,因此梅納德便有理由給予西雅圖的部族更多金援資助,以作為對其靈魂的補償,這也是對史瓜密許人最實質的幫助。不過西雅圖本人倒不在乎傳統迷信,因為他早就皈依了天主教,並取了另一個很宗教的名字:挪亞(Noah)。
然而像西雅圖酋長與梅納德醫生這樣的跨種族組合,在當時畢竟算是異類,雖然早期哈德遜灣公司與原住民的關係還算和諧,但史蒂文斯的條約主義確實激起了大部分原住民部落的敵意,尤其是亞基馬族(Yakima)與尼斯夸利族(Nisqually)等,在1855年到1858年之間與白人拓荒者爆發了一連串大大小小的衝突,歷史上統稱為亞基馬戰爭與普捷灣戰爭。
諷刺的是,衝突的最高潮就發生在才剛以原住民酋長命名的西雅圖。1856年1月26日,多個部族聯合起來,向西雅圖發動了襲擊,儘管前腳才剛離開的史蒂文斯信誓旦旦的保證大家都是好朋友,但早有風聲警告襲擊即將發生。許多人猜測這個抓耙子就是西雅圖酋長,而西雅圖酋長也在這起事件中帶著族人遠離是非,沒有參與行動。對原住民戰士來說,這場史稱「西雅圖之戰」(Battle of Seattle)的衝突完全是時不我予,因為一艘名為迪凱特(Decatur)的單桅縱帆砲艦前一年12月時正好因為觸礁而泊靠在西雅圖維修,結果在砲艦的火力牽制下,白人方面只有3人死亡,其中只有1人是真正死於原住民襲擊。
衝突平息後,當局逮捕了他們認定的主謀者:尼斯夸利族的萊斯奇酋長(Chief Leschi),兩年後,萊斯奇以謀殺罪名被判處絞刑。不過萊斯奇在原住民中向來被視為英雄人物,而且沒有證據可以證明他主導了這次行動,就算有,在接近戰爭的衝突中殺死敵人,究竟算不算是謀殺也頗有爭議。總之,到了2004年時,華盛頓州最高法院終於承認錯誤,改判萊斯奇酋長無罪,一百多年後,總算還以清白。今日在西雅圖一帶,也能看到不少以萊斯奇命名的地名和紀念物。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關於Klay
本名蔣育荏,MOOK資深採訪編輯,主跑美加、歐洲路線。由於MOOK主管對疊字稱呼有種奇妙偏好,因而在公司裡又常被稱為蔣蔣。或許是雙子座的緣故,喜歡出門遊玩,也喜歡宅在家裡;喜歡寫作,但也喜歡拖稿;喜歡講幹話,但其實很正經。目前為特約作者編輯、兼職導遊領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