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美國 American
  • 美國的各大城市們

美國十大城市命名由來(九)波士頓


說起來,美國十大城市現在已經講到第九個了,今天要來介紹的城市是波士頓。哪泥!這麼重要的城市,新英格蘭第一大城,為什麼放到第九個才講,這是有原因的,等一等會告訴你。

波士頓龍蝦
雖然過去的波士頓因烤豆出名,而有「豆城」(Beantown)之稱,不過現在一提到波士頓,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會是龍蝦吧(要不然就是波士頓派)!而市中心的Union Oyster House開幕於1826年,是美國現存最悠久的海鮮餐廳,看看這肥美的樣子,如果說我很想再去一次波士頓,可能有一半原因是為了這個吧!

17世紀初時,英國人非常熱衷於殖民北美洲,尤其是清教徒,因為他們在宗教立場上與英國國教格格不入,社會階層高的在政治和事業上受到阻礙,社會階層低的連基本的生存權都有問題,同時他們又看其他教派不順眼,所以最好是找一塊未被邪惡污染的土地,按照他們心目中的理想藍圖,重新建構出純潔神聖的完美國度。

當時英國人成立了許多殖民公司,最大的像是倫敦公司與樸利茅斯公司等,他們把一船一船的人往大海對面送,其中最有名的一艘船,就是1620年11月在科德角(Cape Cod)上岸的五月花號(Mayflower,不是衛生紙喔)。

而歷史上,最早在現今波士頓定居的歐洲人,名叫威廉布萊克斯頓(William Blaxton),為什麼說是定居而不是殖民呢?因為住下來的就只有他一個人啊!他在1625年時跟著英國探險家喬吉斯(Ferdinando Gorges)來到新大陸,不過其他人後來都離開了,只有他獨自留了下來,感覺就是個耍孤僻的傢伙啊。

波士頓范尼爾廳旁的昆西市場
范尼爾廳(Faneuil Hall)旁的昆西市場(Quincy Market)是波士頓最熱鬧的市集,而范尼爾廳當初在1742年落成時,就是設計做為市集和聚會廳使用。山繆亞當斯曾在這裡發表許多激昂的演說,終於醞釀出美國獨立之火,因而常被稱為「自由的搖籃」。

到了1630年,又有一大批清教徒乘船而來,率領他們的人是約翰溫斯羅普(John Winthrop)。溫斯羅普雖然身為貴族,但同時也是名虔誠的清教徒,而王室與清教徒的衝突升溫,讓他在本國前途黯淡,於是他買下麻薩諸塞公司的股票,準備組織一場大規模移民,到新大陸上創建家園。他們最先是在現今的塞姆勒(Salem)上岸,但是找不到可以飲用的水源,於是轉往今日波士頓北邊的查爾斯頓(Charlestown),結果一樣無法安身。我們的獨居人士布萊克斯頓發現了他們,立刻好康道相報,帶他們來到一處天然良泉,也就是現在波士頓的碧肯丘(Beacon Hill)一帶,這群清教徒才終於安頓下來,並建立了麻薩諸塞灣殖民地。附帶一提,這個麻薩諸塞的名字,來自當地原住民萬帕若亞格人(Wopanaak)的語言muswachasut,意思是「在大山坡的附近」。

波士頓劍橋市的哈佛大學
世界最著名的學府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,都是位於波士頓對面的劍橋市(Cambridge),其命名的由來,是因為早期移民中有不少重要人士都是英國劍橋大學的校友,像是約翰溫斯羅普本人就是從劍橋大學畢業的律師。

為了感謝布萊克斯頓,新殖民地送了一塊面積約50英畝的土地給他,不過孤僻的人耍孤僻不是沒有原因的,布萊克斯頓和新移民相處得並沒有很好,4年後就把土地賣回給殖民地,又過了一年就直接搬家到更南邊的地方,繼續成為最早在現今羅德島定居的歐洲人。

波士頓的波士頓公園
波士頓公園(Boston Common)是波士頓市區裡最大的綠地,並和一旁的大眾花園(Piblic Garden)相連。而這片廣大的城市綠洲,就是當年被布萊克斯頓賣掉的土地。

新移民們在1630年6月剛來到這裡時,見到最醒目的地貌是3座突起的小山丘,因而稱這裡為「Trimountaine」,如果這個名字當初被保留下來的話,現在的華人可能會翻譯成「三山市」之類的吧,然後引進三山國王的信仰。而這個名字倒也並非痕跡全無,今日南端區(South End)有條主幹道Tremont Street,名字就是這麼來的。

不過到了9月7日,溫斯羅普宣布建立新城鎮時,已經決定好名字要取為「波士頓」,理由很簡單,因為一起來的人裡面,有許多地位比較顯赫的,家鄉都是在英格蘭林肯郡的同名城鎮──波士頓。這也是為什麼我拖到這麼後面才來介紹波士頓的原因,因為我覺得,這個名字由來,很無趣啊…又怕你們直接按上一頁,所以寫了這麼一大段才講……

波士頓的老南聚會所
老南聚會所(Old South Meeting House)興建於1729年,當時是一座清教徒教堂,班傑明富蘭克林便是在這裡受洗。獨立戰爭爆發前,這裡曾聚集過無數群起激憤的民眾,展開多場熱烈討論的會議與投票,而1773年山繆亞當斯更是從這裡率眾出發,潛入葛里芬碼頭去倒茶葉。

儘管波士頓的建城歷史很平淡(要一群清教徒很有趣也太為難他們了),但這座城市在一百多年後可是風起雲湧。時間快轉到18世紀中葉,當時的英國在外頭打了很多仗(話說回來,人類歷史到目前為止好像沒有多少國家一整個世紀沒打仗的),打太多仗的後遺症就是很容易會變窮,變窮就要趕快增加國際貿易,但殖民時代的歐洲,很多時候就是為了貿易競爭才打仗。既然如此,那就徵稅吧,本國徵不夠了,就徵殖民地的,很理所當然,但是你有問過殖民地的人嗎?當然沒有!

波士頓的保羅李維故居
在美國,詩人朗費羅所寫的《夜騎》(The Midnight Ride)是家喻戶曉的故事。夜騎的主角是保羅李維(Paul Revere),1775年4月18日,他發現英軍從海上而來,於是託人在老北教堂掛上兩盞信號燈籠,通知查爾斯河對岸的民兵後,便急忙翻身上馬,星夜飛奔至列星頓,告知山繆亞當斯英軍的動向。今日保羅李維的故居則成了城內重要的觀光景點。

殖民地上的人遠渡重洋而來,就是為了想過那種「帝力於我何有哉」的生活,結果現在居然還是要納稅,這可是和當初講的不一樣!英國政府認為,在殖民戰爭中,有一部分就是在北美和法國人打的,而且國家還要派兵保護殖民地,因此徵一點稅天經地義。不過殖民地的人卻表示,新英格蘭十三殖民地在英國議會中連一個席次都沒有,既然沒有表決的權利,也就沒有納稅的義務。

波士頓的老北教堂
在公園街教堂建成之前,老北教堂(Old North Church)擁有全波士頓最高、達53公尺的尖塔,據信可能因為保羅李維年輕時曾擔任過老北教堂的敲鐘人,使他很早就發現這裡的視野,也因此不難想像為何他會在列星頓戰役前夕,拜託教堂司事在此懸掛信號燈籠。

當然,英國人也沒在五四三的,1764年頒布《食糖條例》,1765年頒布《印花稅法》,隨後又有對茶葉、鐵、棉花等日常用品開徵高額關稅的《唐森德條例》,簡直就是在唱:「讓我一次課個夠!」而殖民地也一樣不是吃素的,如果進口貨品要繳關稅,那走私不就好了,反正我認定你的課稅沒有天理,這樣我的走私也就合乎道義。當時殖民地上的人們喝茶喝得很兇,因此茶葉算是走私業中的大宗商品,被逼的跳腳的英國政府於是使出殺手鐧,在1773年通過《茶葉法案》,一下子免除了國營東印度公司出口茶葉到北美的關稅,使其取得遠遠低於走私行情的價格優勢,然後大賺了一筆。

波士頓的波士頓茶葉事件博物館
在波士頓港邊停著一艘從前東印度公司的商船,這當然不是當年山繆亞當斯溜上去搗蛋的那艘,而是後人依據古船的模樣,重建成的波士頓茶葉事件博物館(Boston Tea Party Ship & Museum)。在行程之中,會有一位扮演約翰漢考克的導覽人員帶領大家參與茶黨的密謀會議,每位遊客均扮演事件中的一個角色,並投身熱烈的討論之中,接著登上英國商船將一箱箱茶葉丟進海裡,重現當時的場景。

這下換殖民地走私業者氣急敗壞了。一位名叫山繆亞當斯(Samuel Adams)的反英領袖,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了祕密組織「自由之子」(Sons of Liberty),在1773年12月16日這天率150名同伙打扮成原住民模樣,兵分三路潛入當天入港的3艘東印度公司茶葉商船上,將342箱茶葉全數扔進海裡。雖然這個行動現在看起來有點中二,卻確實惹怒了英國政府,點燃後續一系列衝突的引信,最終引爆美國獨立的戰火。山繆亞當斯的自由之子因此之故,日後常以「茶黨」著稱,而這次事件也被稱為「波士頓茶葉事件」(Boston Tea Party)。

波士頓茶葉事件博物館的丟茶葉體驗
曾幾何時,到船上丟包茶葉成了來到波士頓最抒壓的必體驗活動,這恐怕是當年山繆亞當斯等人所始料未及的吧!

有不少人認為,美國人愛喝咖啡的風氣遠勝過喝茶,就是因為茶葉在美國的這段黑歷史;然而也有學者指出,以日後的局勢來看,美國要取得咖啡豆的確比茶葉容易許多。至於我的想法麼,我只覺得把那麼多箱茶葉丟進海裡,過幾天後,會不會變成一汪冷泡茶呢?

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關於Klay

本名蔣育荏,MOOK資深採訪編輯,主跑美加、歐洲路線。由於MOOK主管對疊字稱呼有種奇妙偏好,因而在公司裡又常被稱為蔣蔣。或許是雙子座的緣故,喜歡出門遊玩,也喜歡宅在家裡;喜歡寫作,但也喜歡拖稿;喜歡講幹話,但其實很正經。目前為特約作者編輯、兼職導遊領隊。

美國十大城市命名由來(八)紐奧良

美國十大城市命名由來(十)完結篇

相關文章